央视三次聚焦中山一体化融合发展战略,背后有何深意?

搜狐焦点中山站 2022-03-01 10:59:50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中央电视台密集关注中山,背后有着深刻的意义:将中央的顶层设计引入基层实践,中山作出积极探索。

来源:中山发布

2022年2月22日-26日,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中国新闻》连续三次聚焦中山。从西部的小榄镇到东部的翠亨新区、火炬开发区,从在中山创新创业的港澳青年到来中山执业的香港医生,从深中通道建设现场到高端产业园区的谋划……三篇报道、十几个案例,背后都指向同一个主题——融入大湾区一体化发展。

作为全国重要的舆论机构、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中央电视台密集关注中山,背后有着深刻的意义:将中央的顶层设计引入基层实践,中山作出积极探索。

“要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大历史机遇,推动三地经济运行的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加快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促进人员、货物等各类要素高效便捷流动,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为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指明方向。

“坚定不移实施东承、西接、南联、北融一体化融合发展大战略,奋力建设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支撑点!”2022年元旦前夕,中山市委书记郭文海明确提出,要敢于先行先试、抢抓先机、赢得主动。

时间,总在进程中标注历史的坐标。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实施满三周年之际,中山迈出融入大湾区一体化发展的实质性步伐,这是面对新时期新要求,中山重塑发展优势、再造发展动力的上下求索。

历史,总在变革中迸发前进的力量。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深化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需要更多的主动作为,一体化发展为高级湾区的区域协同发展作出探路,这是面对新起点新形势,作为珠江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支撑点的应有担当。

大道如砥,行者无疆。在粤港澳大湾区几何中心,一场“东承 西接 南联 北融”一体化发展大战略,正在全面铺开——

时代的脉动往往藏在细微的变化之中。

不久前,中山市陈星海医院获得了两张“港澳药械通”电子批件:允许该院进口并临床使用口服抗癌新药“劳拉替尼”“恩曲替尼”。

这是“港澳药械通”政策落地首批试点城市后,广东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出的头两张批件。

未来,中山与港澳地区“通医”“通药”“通器械”或将成为常态,更多临床急需、已在港澳上市的先进药品和医疗器械将在中山乃至其他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使用。

这对推进中山与港澳机制“软联通”,是一次极大的促进。

生于佛山,长于香港,在海外留学毕业后,又回到中山创业——中山康天晟合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总裁、首席执行官潘洪辉是一个典型的“湾区人”。

近年来,中山推出一系列举措促进政策互通,为港澳居民及企业在跨境执业、就医、就学、居住等方面提供更多便利,推动港澳居民享有同样的“市民待遇”“生活便利”。比如,在中山翠亨新区创业,便可享受“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生活补助,每人每月可获得1000元补助;在中山,有100多个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全部向港澳青年开放,大部分可享受免租金、免物业和免服务费的“三免”政策。在中山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合作平台,公司成立以后可一次性申请一万元的补贴,以及30万元的免息贷款启动资金。

上述场景,是近日央视采访的几个故事,也是正在中山全面铺开的鲜活案例。郭文海在中山市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要多领域全方位学习拥抱深港,其中既有“规划协同”,全面对接深港都市圈规划和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规划,探索城镇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有序衔接;又有“创新协同”,主动对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加快构建“广深港澳研发+中山孵化产业化”区域协同创新体系;还有“产业协同”,包括对接深圳全产业链发展战略,对接香港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做实做好深中产业拓展走廊;以及“营商环境协同”,提出对标学习深圳营商环境政策,对标学习复制前海改革创新经验,对标打造同城一体化营商环境;推动“交通协同”,加强轨道交通、水上交通、公共交通谋划,构建多层次更便捷的深中交通通勤体系;推动“公共服务协同”,如深化教育、医疗、文化、人才服务等领域合作等。

变革正在发生,蓝图正在落地。

伶仃洋上,长虹卧波。

2月15号,正值元宵佳节,粤港澳大湾区超级工程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桥先导索顺利过江,意味着世界上较大跨径的海中钢箱梁悬索桥实现了大桥东西主塔成功“牵手”。

一个“超级工程”,正在“缝合”珠江两岸。

在改革开放40年的历程中,珠江东西两岸曾以三大经济圈为区域协同发展代表: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如今,历史正在改写——

2024年深中通道建成通车后,珠江东西两岸的时空距离得以改写,中山与深圳将形成“半小时交通圈”。而世界湾区城市群发展历程告诉我们,超级工程必将重组资源流动的速度和成本,区位优势、发展逻辑、城市能量也将得以重塑。

市场的力量正在形成。在距离深中通道最近的翠亨新区,一个面积6.8万平方米,由中山建设、深圳运营的国家重大仪器科学园已经落成,配套正在逐渐完善。

产业的规划正在制定。当前,广东省正在规划建设深圳—中山产业拓展走廊,深中两市的初步方案已经完成,未来深圳、中山将以区域产业一体化带动科技创新、城际交通、营商环境、公共服务等领域的联动发展。

改革的举措正在推进。为推动一体化发展腾挪空间、再造动力,中山在全市范围内发起一场少有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行动:2022年1月4日,在新年的排名前列个工作日,中山市高规格召开村镇工业集聚区升级改造工作动员大会,正式吹响全市村镇低效工业园升级改造号角;1月14日,中山市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表决通过《关于开展中山市村镇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的决定》,这是该市首次通过人大立法形式推动工改,决心之大、力度之强,可见一斑。

融合的步伐正在加快。2021年11月,中山-澳门跨境“不动产登记+金融服务”合作协议签署及启动仪式举行,中山首次将“互联网+政务+金融”合作模式推广至澳门金融机构;去年底,深圳、中山两地打破业务地域限制,正式启动不动产登记“跨城通办”合作;今年年初,深圳、珠海、中山三地启动实施社会救助政策区域统筹衔接创新试点工作,三地市民异地社会救助申请更便利。

全新的精气神正在焕发。“唯大力转作风,方能脱胎换骨、凤凰涅槃。”郭文海多次强调,要实现市十五次党代会明确的发展目标任务,干部队伍是关键因素。1月10日上午,一支由200名中山市机关干部组成的队伍奔赴一线,转战污水治理、村镇低效工业园区改造等“战场”,投身转作风、再出发、开新局的奋斗之中。

一系列的改革表明,这座曾喊出“敢为天下先”的城市,再一次整装待发,在国家战略中投身实践、勇于探索。

于高山之巅,方见大河奔涌。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站在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深入推进的历史坐标,站在中山“杀出一条血路”的全新起点,我们看到了中山破解发展瓶颈的决心魄力,看到中山改革求变的信心雄心,看到中山勇担责任的使命担当——

坚定不移实施东承、西接、南联、北融一体化融合发展大战略,既谋划长远,又干在当下,更谋于未来。

我们深知,对破解发展难题的认识有多深刻,对抓住机遇、把握未来的追求就有多强烈。

我们深信,在风雨之中不惧寒、浪涛之上无畏颠,才能在危中寻机、在开辟新局中赢得未来。

从全方位、开创性的历史视野着笔,朝着深层次、根本性的改革方向出发。中山的一体化融合发展大战略,是刀刃向内的一次涅槃,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自我提升,是站在湾区几何中心推动区域融合发展的自觉探索。

——强化“东承”功能,抢抓深中通道历史机遇,主动学习拥抱深港。以翠亨新区、火炬开发区为桥头堡,引领带动全市全面学习拥抱深港,推动规划、创新、产业、营商环境、交通、公共服务六大协同,深度对接珠江东岸,做实深中产业拓展走廊。

——加快“南联”步伐,大力支持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主动服务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加强与珠海在城乡规划、基础配套、环境美化等方面协同联动,共建“珠中澳”优质生活圈。

——深化“北融”发展,主动对接广州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资源;加强与佛山产业链协作,推动北部片区与顺德深度融合发展,共同打造全球较具活力的万亿级智能家电产业集群。

——发挥“西接”作用,加快与江门及粤西城市在交通、能源、水利、物流等方面的互联互通。

这是求新求变的尝试,这是波澜壮阔的征途!

在2022的春天,中山市第十五次党代会上描绘的蓝图正成为现实:“港澳药械通”政策落地、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低效工改全面推进……

星光不问赶路人,历史属于奋斗者。

以超常规之举开创工作新局面,中山重燃“杀出一条血路”的干劲和血性,迈向新的征途。

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