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藏着很多独具一格的房子,宛如欧洲小镇,令人慕名前往!

中山发布 2018-03-18 15:45:00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广州沙面的欧式建筑群 闻名全国 每天都有大量游客前往参观 ▲广州沙面大街54号原汇丰银行 但其实 在咱们中山 也有不少 像沙面一样洋气的欧式建筑群 其中,以南区的较具代表性 ▲南区渡头村永安街41号 据不完全统计 从明清至今,中山有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100多万人,分布在90多个国家和地区。今天的南

广州沙面的欧式建筑群

闻名全国

每天都有大量游客前往参观

▲广州沙面大街54号原汇丰银行

但其实

在咱们中山

也有不少

像沙面一样洋气的欧式建筑群

其中,以南区的较具代表性

▲南区渡头村永安街41号

据不完全统计

从明清至今,中山有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100多万人,分布在90多个国家和地区。今天的南区,古称"良都",正是中山华侨的主要发源地之一,目前拥有旅居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万多名海外侨胞。

当年衣锦还乡是每一位华侨的梦想,每一个衣锦还乡的华侨背后,便留下了形形色色的"洋楼"。

前方美景高能!

快上车一起出发咯!

1932年,中国近代百货先驱、先施公司创始人、澳洲华侨马应彪为纪念其父马在明,特邀欧洲籍建筑师在家乡中山市沙涌村修建了一座马公纪念堂。

▲马公纪念堂

一进门,一座中式重檐八角尖顶式建筑“在明亭”映入眼帘。

▲马公纪念堂在明亭

亭子后面伫立着风格各异的建筑。正中为仿意大利式的两层建筑“一元堂”,左边为仿英国式的三层楼建筑“马公堂”(南源堂)。

这些老侨房历经近百年的沧桑依然保存完好,成为中山甚至整个中国较具典型的华侨建筑。

▲马公纪念堂南源堂

▲马公纪念堂一元堂

位于竹秀园的沛勋堂始建于1932年,是香港永安公司创办人郭乐、郭泉、郭顺等兄弟为纪念先父郭沛勋而建。三层高仿英式建筑挺拔而典雅。

▲沛勋堂楼顶

据初步统计,南区典型的华侨古宅共有2000多间,大多建于民国初期。

从建筑风格来看,有传统的青砖灰瓦的岭南民居和中西合璧的华侨建筑。不少老侨房的上层是西方装饰,下层则为珠三角传统的角门、趟栊门。

▲恒美村滑巷78、80号

▲北台村著昆南街14-16号

▲沙涌村师姑岭大街

各种仿古罗马式、哥特式、巴洛克式的侨房的西洋外表下,保留着一颗爱国爱乡的心。屋檐、山墙、窗棂上的装饰,大多运用了中国传统的灰塑花鸟装饰图案。

▲沙涌村南宝大街123号

▲马岭村长寿西街4号

▲马岭村安前街22-23号

侨房·保护

为了做好区内的侨房保护工作,1987年,南区侨务部门全面落实侨房所有权的归还工作。1991-1997年期间,共落实侨房605间。

近年来,也通过摸底调查、拍摄宣传、出版画册等方式,引起旅外乡亲对家乡祖屋的广泛关注,推动侨房保育开发工作。

▲沙涌村榕树仔街3号,中国传统建筑上开启了若干西式半圆券窗。

▲渡头村永兴街69-73号,前面是西式门楼山墙,后面接以中式屋顶。

南区

只是全市侨房保护工作的缩影

中山侨房建筑主要分为骑楼、碉楼以及民居等几个类型。其中,中山碉楼数量仅次于开平!

据不完全统计,中山目前有碉楼510座,主要分布在火炬开发区、南朗、沙溪、南区、东区、大涌、三乡等侨乡,多为归国华侨的防御产物。

南朗镇边山村碉楼有近百年历史,高五层,由花岗岩砌成。四面开有射击孔,楼顶有盔甲顶凉亭。

位于小鳌溪村的这座碉楼,是民国时期的四层建筑,八角圆顶似楼又似塔。

火炬区珊洲村碉楼,位于山坳中,山水相伴,十分清幽。

历经百年沧桑

这些侨房至今保存良好

通过落实侨房政策

广大华侨、港澳同胞焕发了

爱国爱乡、支持家乡建设的热情!

改革开放以来,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在我市捐建和参与兴建了医院、学校、幼儿园、图书馆、体育馆、侨联大厦、道路、桥梁、自来水工程等一大批项目,建立了各类公益事业基金会。

截至2016年底,海外侨胞、港澳同胞捐资赠物累计超20亿元,有力地促进了我市各项事业的发展。

▲1933年,马应彪在南区沙涌村创办先施妇幼保健院,后改为沙涌先施学校,2003 年改成幼儿园,一直经营至今。

▲1989年4月,日本华侨吴桂显先生(左四)热心支持家乡教育事业,捐资港币1200 万元,兴建中山孙文学院教学大楼、理化实验大楼和图书馆。

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省委十二届三次全会要求,把乡村振兴摆在全省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尽快补齐“三农”短板。市委十四届三次全会提出,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实现城市与乡村相得益彰。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把美丽乡村打造成为城市现代化的标志。

当前,中山正奋力开启乡村振兴新征程。这些古老的华侨建筑融汇着华侨文化和名人文化,印记着家族记忆和时代特色,正是中山建设美丽乡村的宝贵资源。需要我们以延续旧村风貌和历史文脉为出发点,去好好保护和品味,让这些老侨房一直绽放历久弥新的生命力。

中山发布编辑部

编辑:叶倩儿

美编:郑欣 钟美君

责编:李紫昭

执行总编辑:李华炎

编审:伍学标 朱江

素材来源:南区统侨办、中山市外事侨务局、中山市档案馆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