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圃镇59家庭搬出危房住新房

搜狐焦点中山站 2017-12-07 08:27:31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危房改造工程是黄圃镇今年十大民生实事之一。为了改善困难低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危房改造工程是黄圃镇今年十大民生实事之一。为了改善困难低保对象、低收入家庭和困难优抚对象的住房条件,对符合条件的低保对象和优抚对象进行房屋修缮或重建工程,黄圃镇今年加大对优抚对象和困难低保家庭的住房条件改造力度,确定危房改造对象59户,梁荣华就是其中之一。  

据了解,黄圃镇59 户困难家庭危房改造工程的总改造面积 2975 平方米,改造金额约 605万元。其中优抚对象 9 户,改造面积 515 平方米;孤儿 1户,低保对象、低收入家庭 49户 , 改造面积共2460 平方米。至今年11月30日,该镇全面完成危房改造工作,并通过市镇验收,全部合格。  

12月6日早上,初冬的革命老区黄圃镇石军村,北风吹过让人感到丝丝寒意,走进长华街2巷5 号低保户梁荣华的新房却是暖意融融。只见房里窗明几净、家具排列整齐,茶杯里的热水透出丝丝热气,梁荣华和母亲蒋福弟正围坐在茶几前聊天。  

“我们以前的房子是红砖墙瓦顶房,有30多年的历史,千疮百孔,冬天冷、夏天热,还漏雨。现在我们住进了新房。你看,这房子有卧室、客厅,住得既温暖又舒心!”谈起自家的新房子,31岁的梁荣华激动得热泪盈眶。  

交谈中,记者了解到,梁荣华的父亲早逝,51岁的母亲蒋福弟患有乳腺癌,长期吃药在家休养。他的妻子也患病,长期需要人照顾,还有一对儿女在读幼儿园,全家人的生活就靠梁荣华一个人支撑。“因为要照顾家里,所以没法子进厂白天上班,只能晚上去打杂工养家糊口。”因为压力很大,他的样貌比实际年龄显得苍老。  

过去家里住的老房子经常漏水,而且瓦片还不时从屋顶掉下。“去年就有一块瓦片砸到我孙女的头上,心疼死我了。”蒋福弟说,当时刮风下雨,两块瓦片从屋顶砸下来,其中一块小片的砸到孙女头上,还有另外一块更大的砸下来,在旁边碎了一地。  

梁荣华过去也想着让家人住得好一些,但是苦于经济困难。“我一个月打工赚不到4000元,两个小孩上幼儿园一个月要2000多元,妈妈吃药要花1000多元,还有老婆吃药也花钱,我赚的钱只够解决温饱。”  

今年6月,梁荣华家那30多年的危房拆掉了,并在原址建新房。盼望着,盼望着,今年10月新房终于完工。10月21日,党的十九大召开期间,梁荣华一家5 口搬进了新家。“你看这地砖,你看这房门,多好看啊,还有那铝合金窗,冬天也不怕漏风了。”蒋福弟摸着新房内四周开心地说。“安居就能乐业,我相信我们一家的生活,会越来越好的。”梁荣华说,等日子好了,再把家里变得更美。  

石军村是中山革命老区,也是当年珠江纵队驻扎的根据地。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郭宋华告诉记者,村里像梁荣华一样通过危房改造住上新房的困难家庭还有9户。穿过整洁的村路,来到长富街16号,一间35平方米的新房子与一旁破烂不堪的松皮棚房形成鲜明对比。61 岁的低保户梁润辉从新房里走了,指着松皮棚说,他在那儿住了七八年。梁润辉由于患病没有妻儿,平时靠兄弟接济、照顾,能从松皮棚搬到新的平房让他很高兴,“以前以为一辈子都不可能的梦想竟然实现了”。 

“能在温暖的房子里过新年,不但是我的梦,还是其他58户困难家庭的梦,现在我们的梦都圆了。”梁荣华脸上洒满了冬日暖暖的阳光,绽放出久违的笑容。    

来源:中山日报 作者:文/本报记者江泽丰 通讯员黄圃宣 图/本报记者余兆宇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